1)第一百九十章 卿若是晁错,吾定不为景帝_宋时从梦华录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身侧的那姓文的士子,也一下子明白了眼前之人的身份,文瑜公的名声虽然不是很大,可在这汴京城中杨文瑜三个字份量可一点也不轻。

  他当初在见过那封杨文瑜的那纸《陈情民事疏》,只觉得能够写出这样奏疏之人定然是忠君体国,他看见了一个细数国家之积弊痛心疾首的臣子的形象,后来也是印证了大宋真的有这样气节的臣子。

  他的性子向来是公忠直亮,恬静自守与包拯可谓是一静一动,两人虽然政见不同可却是好友。

  他没有想到面前的杨秉会如此的年轻,如今杨秉的年纪也仅仅二十多岁,他想要蓄须可却是迟了些。

  在谈及杨秉的经历和成就之时,许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忽视了对方的年纪,因为根本无法将二者代入在一起。

  他恭敬的作揖说道:“汾州士子文彦博,见过文瑜先生!”

  他并未如身旁的包拯一般称呼文瑜公,并非是因为恃才傲物不愿低眉颔首,而是他并不认同杨秉的学说。

  杨秉性情随和,笑着说:“不必多礼,今日在这里的都是我大宋的士子!”

  包拯自来到汴京也是了解了杨秉的学说,明白了何为知行合一,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

  这是思想的萌芽,是湍急河流处的一处小溪,它归于大流可同样是求大道的路径之一。

  有如吕文质这样的忠实信徒,在他的心里杨氏学说,是让人寻得真正大道的学问。

  还有如包拯与朱训这样的人,虽然没有完全认同其中所有言论,可为他们寻得了另一种思维方式。

  几人也是各自表明身份后再落座,这些人之中也只有杨秉有官身,其他人都是进京的士子。

  那汾州士子文彦博作揖请教,这汾州也就是后世的山西,与包拯不同的是平日里他的爱好饮酒赏花,习书法,可为人直率又内敛听起来又是十分的违和。

  谦和卑逊在于他可以接受一些指责他过错的言论,又能接受别人的才华胜过自己而不产生嫉妒之心,性格刚烈在于即使包拯身为好友,在听见了与他意见相左的言论,也不会因为好友关系据理力争。

  他问道:“刚刚文瑜先生方才言道的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可是至圣先师所言的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!”

  杨秉微微颌首这句话倒是的确以此三畏所言,紧接着文彦博毫不在意其颜面职责道:“然文瑜先生所言,看似与圣人所说类同实则却是大相径庭,此“三不足”与圣人的“三不畏”相比实在是离经叛道,在我看来文瑜先生的言论此起天灾人祸更甚,这是在荼毒士子之心,尽皆是歪理邪说!”

  这番话使得身侧的包拯都目瞪口呆,这位好友的脾气一向都是这样,说起话时从来不顾及对方身份,可平时却又是一幅谦逊有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