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二十章 二式线膛枪_兰芳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给城池、要塞地区进行装备,陆军方面装备的卡隆炮数量比较少,因为本身就有了威力不错的发射葡萄弹的火炮,卡隆炮属于锦上添花,并不主要。

  除此之外,在兰芳二式步枪的重要改进环节中,作为象征性产品,兰芳二式线膛枪终于正式进入了军队列装兵器的范畴。

  线膛枪这种存在其实几百年前就有了,最早的线膛枪甚至能追溯到十五世纪,早在火门枪时代就有人意识到膛线对火器精准度的巨大作用。

  但是一直到现如今,线膛枪依然无法成为战场上的主流,战场依然是由滑膛枪主宰。

  究其缘由,无外乎装填的难度与随之而来的发射效率的问题。

  在当前时代,线膛枪的优势在于精准度和射程的提高,而劣势则在于发射效率太低。

  熟练的滑膛枪手能在一分钟内打出三到四发子弹,而线膛枪手只有其三分之一的效率,所以假如一支线膛枪部队对抗一支滑膛枪部队,那么双方最终决胜的方式可能不是对射,而是刺刀冲锋。

  线膛枪部队的发射效率太低,滑膛枪部队可能根本不会选择与之对射,而是直接刺刀冲锋了。

  这个时代的线膛枪因为要确保射击精度,锻炼射手的射击技术,所以一般不会装备刺刀,滑膛枪手遇到线膛枪手,直接就顶着一波射击的伤亡冲过来拼刺刀了,根本不玩对射。

  这也是事实。

  美国独立战争中,就有线膛枪狙击手在三百米外击杀英军统帅的战例。

  但与此同时,也有英军滑膛枪部队放弃对射,使用刺刀冲锋打崩掉美军线膛枪部队的战例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加上本身资源有限,赵学宁虽然有制造米尼弹加强线膛枪的想法,却受限于实际情况而无法实现,只能先随大流,把排队枪毙的战术搞起来,毕竟这一套战术背后所依靠的量产技术还是成熟的。

  搞军事工业的都知道,量产才是王冠上的那颗最闪亮的明珠,搞不了量产,就没有实用价值。

  直到共和国二年,随着兰芳二式枪炮改进计划的渐入佳境,赵学宁才提出了用铅制造圆锥形米尼弹的具体构思,交由工业部进行操作。

  工业部对于这一构想感到惊奇,尤其在赵亚伯加入到这一计划之中以后,更是对赵学宁的这一构想感到非常喜欢,果断在改良卡隆炮的同时加入到了米尼弹与线膛枪的项目之中。

  后面,根据赵学宁给出的方案,用软木塞和底部有圆形空腔的软铅弹组合而成的新式子弹成功诞生,与之配套的线膛枪也在共和国三年生产出了几条样枪,随后便是投入实验。

  工业部找来军队里的熟练枪手,让其试验使用线膛枪和新式子弹,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,这一思路非常成功。

  虽然同样属于前装式子弹,但是和最初的圆形线膛枪子弹不同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